作為“三酸二堿”的基礎原料之一,純堿的用途雖然很廣泛,但其下游主要是玻璃、印染、化工等行業。其中,浮法玻璃占到使用量的70%以上。目前,玻璃行業受到較多的環保、能源政策因素制約,生產成本上升,行業基本是全線虧損,國內已有多家大型玻璃生產線先后停產。顯然,當前玻璃行業無力接受較高的純堿價格。同時,因受歐債危機后續影響,我國傳統印染紡織業出口受阻仍沒有結束,國內印染行業持續不旺,特別是江蘇、浙江一帶印染企業開工情況很不理想,這自然降低了對純堿的需求。
近幾年來,在國內純堿產能嚴重過剩,供需關系嚴重畸形背景下,大型純堿企業利用比利時、美國、日本等發達國家停止純堿生產的機會,積極擴大海外市場出口,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市場壓力,穩定了產品價格。比如,2014年中國純堿經濟聯合體旗下國內7家重點企業,共計出口純堿136.8萬噸,占全國出口量的76.4%。其中,唐山三友32.3萬噸,山東海化26.8萬噸,南化公司連云港堿廠33萬噸,三大傳統骨干企業出口純堿就接近100萬噸,取得了較高的出口經營收益。
然而,盡管目前純堿的出口形勢依然看好,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國內純堿出口可望保持10%以上的增長,但隨著國內純堿產品的增加,在已經過分飽和與市場已被完全分割的條件下,為給增量純堿尋求出路,國內更多純堿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出口這道門,于是各路純堿爭先恐后地涌向港口碼頭。然而,國外市場容量有限,過量出口就給海外買家提供了壓價選擇的便利條件;而擠在出口獨木橋上的純堿企業為保持自己的產銷平衡,競相壓價出貨就成為唯一選擇。
除此之外,當前國內純堿新增產能多呈現潛伏狀態,當市場稍有轉機,或者生產企業為應對某種需要時就會啟動。最為可怕的是,它們沖擊市場往往不計成本,對產品價格干擾更大,對市場秩序的破壞也更嚴重。因此,國內純堿價格持續陰跌,探底過程也許會相當漫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