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1-10月,山東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純堿廠純堿產量再創歷史新高,穩居行業第一。其中,5月份實現利潤1.28億元,創建廠30年來單月最高。
海化純堿廠,歷經風雨洗禮后終于實現逆境突圍。
目標引領前行
海化純堿廠曾經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。然而,由于前些年技改投入欠賬、設備裝置老化、創新活力不足、基礎管理弱化等原因,核心競爭力大大減弱,行業地位步步下滑。除產能仍居行業首位外,其他指標先后被同行先進企業超越。
困則變。2016年5月,海化集團重新確立做強純堿主業的主體思路,提出了“打造亞洲一流制堿企業、重塑行業龍頭地位”的戰略目標。
“利用2-3年時間,徹底改變純堿生產現狀,在行業內達到領先水平,打造亞洲一流制堿企業。”海化集團黨委書記、總經理方勇為海化純堿廠明確了時間表。
隨后,海化純堿廠全面推行以過程控制為主導的目標管理新模式,大力實施以“改觀、改造、改革,全面提升管理水平”為主要內容的“三改一提”舉措,突破發展瓶頸,謀求涅槃重生。
海化純堿廠按照行業通用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分解,確定了產量、質量、成本、全員勞動生產率、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5個關鍵目標。為使目標設定更加科學合理,從2016年6月開始,他們先后組織5批次60余名業務管理骨干,到全國同行業先進企業開展對標學習。
通過對標,海化純堿廠確定了3年發展目標。一方面,大力實施裝備提升和技術改造工程,逐項消除制約生產的短板。另一方面,在生產管理上突出過程管控,加強末端控制,持續調整優化,讓生產始終處于可控、在控、優控狀態。
不到兩年時間,海化純堿廠扭轉了尷尬局面:重點控制的7項消耗中5項創出歷史最優,2項接近歷史最優;產品質量顯著提升,一次檢驗優級品率達99.91%。
創新驅動騰飛
強化管理提質增效,雖然有效,但也有限。因此,以技術創新再造新優勢成為海化純堿廠轉型升級的不二選擇。
“根據3年生產裝備提升和技術創新方案,我們每年穩定投入2億-4億元,全面提升裝備、技術先進化和自動化水平。2017年和2018兩年,我們投入4.1億元,實施了105項裝備提升和技術改革項目。” 海化純堿廠廠長助理、生產裝備動力部部長馬效軍介紹。
針對碳化工序存在的碳化塔“結疤”、消耗居高不下及影響生產穩定運行等問題,海化純堿廠大膽革新,優化了近30年的碳化工序改塔方式,將碳化塔制堿時間由96小時縮減為80小時,使碳化轉化率提高5%;重灰單機出力率由原來的70%提升到95%以上,降低了改塔過程原鹽消耗,純堿平均日產連續攀升。
黨建激發活力
海化純堿廠黨委注重黨建與生產經營、改革管理、技改創新深度融合,強化“三力”建設,糾正干部員工思維惰性和責任擔當意識缺失問題。近兩年,企業面貌和員工精神狀態煥然一新,干部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。
2017年下半年,因礦山整治,海化純堿廠所采石灰石品質下降,影響生產穩定,石灰車間黨支部組織黨員冒著高溫進入窯內人工砸瘤子。入冬后,為保證精鹽水鹽分,新線鹽水車間黨員帶頭,員工積極參與,每天頂著嚴寒露天砸鹽塊,保障了生產連續穩定運行。目前,海化純堿廠黨員干部帶頭開展現場整治義務勞動已成常態。
該廠重堿、煅燒等8個車間黨支部自發開展操作擇優、制度固化活動,優選出近10年來的最佳操作方法和經驗,確定操作標桿班組和6名黨員操作崗位能手,形成操作標準和規范,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來,發揮黨員示范崗作用,進行全面推廣,為產量提升、總體消耗和綜合能耗下降創造了條件。
在人員管理和機制創新上,海化純堿廠黨委通過改革,內設機構由25個優化為20個,人員編制由1854個精減到1652個;通過實施檢維修業務集中整合,實行“工時+專業考核”運行機制,極大地調動了檢維修人員的積極性,全廠設備故障率和損壞率大幅降低。2017年,該廠累計損壞電機數量比往年同期下降1/3,年人均產值提高了130%。